手机版

曹冲称象还有什么办法吗(这本书帮你找到答案)

时间:2024-07-07 19:50:22

话说三国时期,有人送曹操一头大象,兴奋的曹操就带着儿子和大臣们一起去后花园看。

大家都是第一回看到大象,惊讶地发现大象居然如此庞大,它的身子像一堵城墙,四条腿像四根粗粗的大柱子。大家火热地议论着:“这么一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呢?”

曹操就问了:“有谁能够称出这头大象的重量吗?”

有人说制作一个大称,有人说把大象切成小块一个个称……

曹操才7岁的儿子曹冲大声地说:“我有个好办法,就是将大象赶到船上,沿着船身在船舷上划线;再把大象赶到陆地,给船上装石头,直到船身下沉到刚才所划线的位置,再将这些石头一个个称重。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曹操听了之后很是高兴,就叫人按照曹冲说的方法去做,最后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确实如此,在生活中,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要认真想清楚问题到底要问的是什么,再去深入思考解决问题的隐性逻辑,就可以迅速高效地解决问题。

试问,假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曹冲称象这样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你想过吗?比如以下几个问题:

为什么工资涨了,我们却还想要跳槽呢?

为什么积累的经验越多,我们越不容易进行选择呢?

为什么我们的大脑,越聪明却越容易陷入僵局呢?

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就需要我们最快速地切换我们的思维方式,找到问题背后所存在的隐形逻辑,进而让我们做出更合适的选择和应对。

德国的卡尔·诺顿所写的《隐性逻辑》这本书,会为我们仔细介绍如何去搞清楚各种套路背后所深藏的隐性逻辑。

当我们深入思考的时候,大脑常常使用的是熟悉的思考模式,甚至很有可能掉入到我们的思维陷阱之中,只有深入了解我们大脑思考的原理,熟悉我们在思考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思维陷阱,正确地运用思维工具,才能够正确高效地进行思考。

首先,为什么工资涨了,我们还是要跳槽呢?

当我们接收到外界信息之后,常常会对它作出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价值取向,这就是框架效应。

我们在过去时间里所建立的框架模式,会持续地影响到我们的思考方式和决定,比如在跳槽这件事上,框架效应就起到一个巨大的作用。

假如,你的月工资涨了1000元,你是不是还要选择去跳槽呢?

现在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其实你本来就没指望了,但是突然之间老板给你的月工资上涨了1000元;

第二种,是最近你希望月薪能涨2000元,但是老板最后才给你涨了1000元。

客观的说,这两种情况下,我们的月薪都涨了1000元了,不过在情况一中,我们本来就没有指望要涨工资,所以老板突然之间涨了工资真是意外之喜;

而情况二中,我们已经设置了一个框架——想要涨2000元,可是老板才给涨了1000元,是不是很失落呀?

因此,处在不同的情况中,我们的感觉也会不同。

情况一,我们会觉得喜出望外,非常开心,因为我们的工资涨了1000元,就不想跳槽了。

情况二,因为我们只涨了1000,而我们之前是希望能涨2000元,现在涨了的工资与我们的期望还有差距,所以我们肯定想要跳槽了!

所以说,当我们面临两个或者更多选择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这些选择放在一起,用正面的和负面的框架分别表达一次,仔细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然后再进行判断和决定。

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断和选择,进而更好地应对各种问题或困难。

其次,为什么我们积累的经验越多,就越不容易做出选择呢?

这往往是因为,我们常常喜欢用过去所获得的经验,去判断现在或者将来遇到的问题。

比如,同事小李因为之前在一个项目中因为失误导致公司损失很大,让领导认为他不适合目前的工作岗位,因此决定给他换个岗位。

其实,小李上次工作出了纰漏,是有客观原因的,可是这件事已经给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次再也不会让他做类似的事情了。

在单位越过心里越难受的小李,无奈之下只好辞职到另外一家单位。

在新单位里,老总非常赏识小李,派他去做类似的项目,这次,他非常快速高效的完成了这个项目,让所有的人都刮目相看。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当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都喜欢用以前积累的经验,去思考和解决问题

不过,这些老经验有可能会让我们做出错误的选择,或者错失更好的办法。

那么,如何避免这种思维定势呢?建议我们都要主动去思考遇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而不是直接用过去的老办法、老思路去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这样就能跳出我们的思维陷阱了。

这里还有一个小技巧,就是发呆凝视。

这个发呆凝视,可不是让我们天马行空地去做白日梦,而是让我们闭上眼睛或者凝视一个地方进行深入思考,集中注意力去做这件事,相信很快就会感受到那非凡的效果的!

最后,为什么人越聪明,就越容易陷入僵局呢?

这是因为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越聪明的人大多越容易疲劳过度。更聪明的大脑,其工作记忆容量越大,所以在处理更复杂问题人物的时候,就像尾大不掉的巨型野兽一样,更不容易挪腾,思考问题效果就没有想象中的更快速高效了。

一般情况下,工作记忆容量越小的人,掌握的资源越少,更容易在各种规则讲究中自由切换,因此也能够更快地走出僵局作出决定。

而那些工作记忆量更大的人,可以关注更多的信息,能够想得更多更远,他们往往着眼于高处和远处,要在心里作出许多假设,并将每一个假设都推演出结果,然后再作出决定付诸行动。

所以说,越聪明的人,越容易陷入思考的僵局,就像一个人戴了3块手表,需要看时间的时候,他发现每个手表都显示了不同的时间,那么到底应该以哪个时间为准,这就成了一个大问题了。

想要预防陷入思考的僵局,我们就要轻装上阵,扔掉自己工作记忆区内的那些荷载,比如可以在开始思考之前,先花时间将自己的恐惧或顾虑用笔写下来。这种将可能造成心理压力的因素先排除出来,就能够高效地提高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磨刀不误砍材工,我们可一定要先专注地排除那些不利因素哦!

综上所述,《隐性逻辑》这本书深入浅出地为我们介绍了隐性逻辑的定义和如何寻找问题的隐性逻辑,再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先仔细观察问题的隐性逻辑,再深入思考其内在的联系,最后找出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