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卫国家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于20世纪50年代陆续作出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的决策。
我国科研工作者在当时经济落后、工业和科研基础薄弱,资金、设备极端困难的条件下,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题。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两弹一星”对中国的安全和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不仅促进了新中国国防事业的发展,而且带动了科技事业的进步,形成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
中国的“两弹一星”精神,是科研工作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宝贵精神的集中体现。
“两弹一星”的研制者们自觉把个人价值与国家需要、民族命运结合起来,长期隐姓埋名,甘当无名英雄。
1958年,邓稼先在接受研制核弹的历史重任后,隐姓埋名28年,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都献给了国家的核弹研究事业。
“两弹一星”的研制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大批专家和科技骨干从全国各地来到戈壁沙漠安营扎寨,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科研人员在西北大漠里竖起第一座发射架,用运行速度只有每秒几十万次的老式计算机编制地球同步卫星轨道程序……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两弹一星”的研制生动诠释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在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国一盘棋,协同攻关,大大加速了“两弹一星”研制进程。
全国千家工厂、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联合起来,共同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进行科技攻关、设备制造和材料生产,解决了近千项重大课题。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两弹一星”精神已凝结成一种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激发亿万中华儿女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跨越了一座又一座科技高峰。
我国的航天事业很好地继承和弘扬了“两弹一星”精神。从原子弹、氢弹到“天宫”“蛟龙”,从“悟空”“墨子”到“嫦娥”“神舟”,还有北斗导航和即将展开的“天问”等,科研事业和科技创新水平实现了开拓性进展。
“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着以航天人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努力为早日实现航天梦、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老一代科研工作者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成功研制了“两弹一星”。我们要以他们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青少年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能吃苦敢吃苦,传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中国梦的实现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