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三大绝活
川剧是中国戏曲中的的一个地方剧种,用四川话演出,主要流行于四川、重庆和云南、贵州。川剧的剧目十分丰富,向来有“蜀粹”之称。
话说清乾隆、嘉庆年间,每至逢年过节之际,在四川乡镇村落码头庙堂都会搭起戏台以作庆典,久而久之,川剧就在街头巷尾之中渐成气候。清代“湖广填四川”,为蜀地的文化带来了诸多新元素,昆、高、胡、弹、灯,诸腔戏班汇集入巴蜀各大城中的酒肆街坊之中,生、旦、净、末、丑同亮相于茶馆的小戏台之上,日久逐渐形成共同的风格,清末时统称"川戏",后才改称“川剧”。
川剧表演具有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独特而完美的表演程式,真实细腻,幽默风趣,生活气息浓郁。其中的不少绝技,如托举、开慧眼、变脸、钻火圈、藏刀等,使其舞台呈现多彩而神秘且富于变换。
在天府之国的四川,滚灯与变脸、吐火并称川剧三大绝活。
滚灯,表演者要把点燃的油灯顶在头上,再做翻跟斗、钻板凳等几个招牌动作,诙谐搞笑、刺激紧张。而《皮金滚灯》是川剧小丑剧中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了书生皮金迷恋赌博,其妻怒其不争,训练出“滚灯”这一技巧,推动情节的发展,处处令人捧腹。西谚有云:“一个小丑进城,胜过一打医生”。此戏曾多次应邀于欧美及东南亚各国演出,受到广泛赞誉。已故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大师陈全波的名作,他曾三次应邀进中南海怀仁堂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陈毅、贺龙、罗瑞卿、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他高超精湛的演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变脸,相较于川剧艺术本身的渊源和博大,变脸的技艺成形则还要归属于二十世纪。在这期间,变脸在戏班的对台戏中不断摸索、演变、精化,渐渐成为川剧的一大特色。川剧的悲剧极有特色,喜剧独树一帜,凡是情感波折、内心激变之处,变脸皆有用武之地,它以其怪诞狰狞的面相变化表现出人物内心不可名状之律动,作为一种对人物内心非常独特的表现手法,无疑大大增加了川剧本身的表现力,每当名角表演变脸,就常常酿成爆棚之患。可见,老百姓对这种极端好看的耍活儿是打心眼地认可的。
变脸是运用在川剧艺术中塑造人物的一种特技。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相传“变脸”是古代人类在面对凶猛野兽的时候,为了生存把自己脸部用不同的方式勾画出不同形态,以吓跑入侵的野兽。川剧把“变脸”搬上舞台,用绝妙的技巧使它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
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 “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随着剧情的进展,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一张一张地将它扯下来。
“扯脸”有一定的难度。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还有一种方式是“运气变脸”。 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在四川号称川剧变脸之王的是王道正先生。
吐火,是川剧中独一无二的神秘绝技,源于古西蜀,驰名中华梨园,是川剧里最精彩的表演之一。演员气沉丹田微微运气,就能吐出一道火柱。现在的观众只知道吐火就是在嘴里包上煤油,吐到面前的导火索上。然而吐火还有一个诀窍,那就是眼前的火尚未熄灭之时,绝对不能吸气,否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引火焚身”。
除此之外,吐火也由以前的端着灯直接吐煤油发展成将导火索藏在身上其它地方,观众只看到演员上下翻腾,突然吐出火龙,更增惊险刺激。以显示人物内心和剧情的急剧变化及内在张力,是川剧中刻画人物最有力、最浪漫的艺术手法。
''喷火''是川剧演员的一种表演特技。一般都是描写妖魔鬼怪的角色,用来突出舞台效果,使其形象更加逼真,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目的。表演的时候,演员嘴里含着一根管子,管子里有松香末和未完全燃尽的纸灰。需要喷火的时候,外面点燃,演员往外吹气,这样就会有火花喷出来。达到妖魔鬼怪喷火的目的。
川剧脸谱,是川剧表演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代川剧艺人共同创造并传承下来的艺术瑰宝。川剧演员在演出前,都要在面部用不同色彩绘成各种图案,以展示人物的身份、形貌、性格特征,这就是脸谱。历史上川剧没有专职的脸谱画师,演员都是自己绘制脸谱。在保持剧中人物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演员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创造性地绘制脸谱,以取得吸引观众注意的效果,故川剧脸谱的个性化和多样化特征。
川剧三大绝活,变脸、滚灯和吐火,也仅仅是川剧众多技巧中的一部分,并不能代表川剧。在2006年川剧已被赫然列入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面临即将消失。于是,一场“振兴川剧”的保卫战再次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