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连云港市南部,东临黄海,面积1041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驻新安镇。
灌南县之地,古为海岸沙堤。灌南的历史,是饱经沧桑的历史。它曾有过海西侯国的短暂辉煌,也有过作为洪水走廊的百年苦涩。
汉武帝太初四年(前101)置海西侯国。征和三年(前90)改置海西县,治所在今灌南县东南,此为境内建县之始,初属东海郡,后属广陵郡。东晋十六国时,废海西县, 境属朐县。南朝曾属侨置青冀二州,北朝至元代,境域或属朐县,或属朐山县。明清时境内北部属海州,南部属安东县。明洪武元年(1368)淮安府于境内设莞渎场。辛亥革命后,于东海县南置灌云县,新安镇以北属其辖地,余属沭阳县和涟水县。1941~1945年,中共在境内设抗日民主政权灌东办事处。新中国建立后,境域北部属灌云县, 南部属涟水县,东南属涟东县(1950年撤销,归涟水县)。1958年,析灌云县9乡和涟水县5乡置灌南县,属淮阴地区专员公署,1983年隶属淮阴市。1996年8月,划归连云港市。
“海西”地名,来自一段刀光剑影的历史。汉武帝时的大将贰师将军李广利骁勇善战,屡立战功,成为汉帝国疆域的守护神之一。武帝为了彰扬李广利的功绩,太初四年(前101)封其为海西侯,食邑八千户,称海西侯国,今灌南全境均为其领地。可是,兵无常数,十年后,当李将军不得不再次遭遇兵力强大的匈奴军队时,终于惨败,降于匈奴。汉武帝一怒之下废海西侯,撤海西侯国。昔日万户侯的赫赫战功化做云烟。
“灌南”的名称则因地处灌河流域,位于灌云县南而得名。灌河西起境内东三岔,向东流经张湾、北陈集、三口、长茂、田楼、五队、九队、堆沟港等地,全长63公里。其中,堆沟港位于灌河下游西侧,距入海口13.24海里,深水岸线长达3000多米,一般水深7米~8米,最深处11米,-5 米天然等深线离岸边仅30米~50米,等深水域宽达200米左右,河面宽520米~600米,可满足万吨级轮船回转、停泊、避风之用,是一处难得的良港。
灌南地处淮、沂、沭、泗诸水下游,境属淮河水系。境内河流众多,盐河纵贯南北,新沂河、灌河横穿东西。水资源丰富,水灾也频发,滔滔祸水几乎带走了灌南人民的希望。新中国建立后,经过治理河道,灾患程度有所降低,灌南经济恢复了活力。也许是因为境内流淌的河水水质甘甜,灌南历来酒业发达,以“南国汤沟酒,开坛十里香”闻名的汤沟名酒就出产在这里。汤沟酒以镇名,醉人的美酒不仅成为灌南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增加了灌南的吸引力,而且还多少冲淡了那曾经的水患给人们心灵留下的隐痛。
灌南县治所在地新安镇,历史上为其命名曾发生过一段诉讼故事。明初,一些徽商往来朐南一带以贩盐为生,致富后为拓展商业,于明隆庆初年重资购地立街设市,初名“悦来集”,取乐意来此集会贸易之意。隆庆六年(1572)徽人购地扩容,改名新安镇,是因这些徽商的故乡历史上曾属新安郡,徽民为不忘其祖,惦籍念宗而名。
至万历年间,新安镇生意日益兴隆,名声日著,当地人认为,以徽人故里新安为镇名有失乡人体面,欲易名为“朐南镇”,以与灌南旧属相吻合。诉讼至海州,知州为明就里,亲临视察,但见新安镇在徽商和邑人的共同经营下, 已经由荒凉变繁盛,故认为没有改名的必要,于是劝里人罢诉息讼。里人心有不甘,与徽人缠讼达40年之久。崇祯九年(1636),海州知府陈维恭判定以新安为镇名,并无不妥,况生米煮成熟饭,木已成舟,遂裁定不予更名, 从此定名新安镇,载入海州版图。1958年灌南建县后,一直为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